“百年老字号”中医国药馆“孙泰和”入驻城西银泰旁 12月8日开业

作者:章贝佳      时间:2013-11-29      来源:都市快报

 

    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文化繁盛之城,尤其在清末民国初,医馆众多,鼎盛之时全城共有151家。

    百年兴衰、历史沿革,绝大多数当年的名馆因为各种因素湮没在历史长河中。

   2006年,国家商务部启动“振兴老字号”工程,杭城各老字号医馆在政府鼓励下老店重开,并不约而同选择了旧址重建,这就形成了杭州很有特色的一个医馆布局,几乎都集中在了河坊街与南宋御街一带,如此一来,有利也有弊——

    利在中医文化集群优势明显,城东南、城中、城北都已形成了相对较成熟的中医文化街区;而弊也随之而来,某些区域,诸如城西、城西北板块此类资源相对匮乏,随着民众中医问诊治病咨询保健需求的提升,很多老百姓都希望中医馆资源能更多地向这一区域倾斜。

    12月8号,中药三溪(浙江慈溪、兰溪和安徽绩溪)之一慈溪人孙氏,于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创办的老字号国药馆“孙泰和”,将在历经120余年历史的浪涛之后重新复设。地处城西银泰以北200米处,今后,城西老百姓要找名中医延诊开方的话,可以就近了。

  

慈溪人在清末创办的国药号

曾列杭城中型药行之首

 

    清末,杭州有药店34家,而到民国二十年时(公元1931年),杭州全市已有大中小型中药店行151 家,业主籍贯以宁波帮为主,约占全业一半,宁波帮中又尤以慈溪籍占多,所以当时也有“中药三溪,第一慈溪”的说法。

    1885年,慈溪人孙氏在杭州菜市桥一带始创“泰和”国药号,取名意在祈求“民生康泰、社会祥和”之意。

     如此多药号,可以想象当时杭城中医药行的竞争有多激烈,经过多年优胜劣汰,行业内已划分出明确的大中小型药行级别,孙泰和是当时有名的中型药号,在市民中颇有信誉,如今不少老杭州们还能回忆起当年药号开设时的模样。

     抗日战争期间,孙泰和被迫停业数年;解放后,1945年在菜市桥96号以30万资金重新注册成立。老字号重开颇得杭城百姓信任,两年后,就又开设分号。19476月,中山南路39号孙泰和恒记支店国药号分号开业。19508月,孙泰和恒记国药号在庆春街462号开业,这家分号由四位慈溪股东合营。

     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,孙泰和与张同泰合并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,孙泰和可谓见证了杭城药业最兴旺也最动荡的百年历史。

 

道地药材,药价从低

连当时广兴堂(市中医院前身)的药也是从孙泰和抓的

 

    民国时期,孙泰和凭着货真价实童叟不欺的经营作风,很快便从杭城上百家药店中脱颖而出,无论在口碑和市场上都已稳居于杭州中型药行之首。

    中型药行的定位,给了当年的孙泰和很好的市场辨识度。孙泰和不但药价从低,经营也比较灵活,货款可以赊欠,凭折记账,“三节”(端午节、中秋节和春节)结算;此外还自制部分丸散膏丹,主要有小儿化痰丸、回春丸、益母膏、枇杷叶膏、八珍膏等比较常用的品种,在一二百种不等。

    “旧时候的药店,药材都是自己店员用大麻袋去全国各药材产地采购回来的,哪儿主产什么药材就去哪儿采货,这才能凭业者自己的良心拿到道地药材。当然,究竟你坚不坚持拿好药,全凭业者良心,有句老话叫‘大秤进,小秤出’,说的就是药行自己有专门的药工将采购来的药材加工成饮片,留下好药,去掉零碎。”现任孙泰和馆长朱民说。

    而说到道地药材,一看药材产地;二看所取部位,部位决定药效——比如鹿茸,上面的是血片、下面的是粉片、再下面就是骨片了,药效依次大大降低;老百姓大多拿的是煎好的药,严把质量关就尤为重要。“而孙泰和的药材在当时的杭城已经很有口碑,质优价廉,那时的广兴堂(市中医院前身)的药就都是从孙泰和抓的。”朱民说。

 

孙泰和当时的坐堂郎中张硕甫

后来成了市中医院和市红会医院业务院长

 

    名医张硕甫(1897年~1970),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江浙十大名医之一,曾与史沛棠等共同发起筹创杭州广兴中医院(杭州市中医院的前身),后历任杭州市中医院、杭州市红会医院业务院长,而张硕甫早年是孙泰和的坐堂郎中。

    张硕甫的儿子张瓞(音叠)安自小学医,继承其志,而今也坐堂孙泰和,传承当年父亲的衣钵。

   “在过去,上了规模的药行都会聘请有名望的中医坐堂门诊,看病、撮药、煎送一条龙,而当时杭州药行的坐堂中医中,最知名的就要数孙泰和的张硕甫、存仁堂的王幼庭和汤养元的王子久了。”朱民馆长说。

   “父亲在孙泰和坐诊时,我还是个孩童,但父亲会带我去堂里一同看诊,希望我能耳濡目染,长大了也学医。”

    张瓞安先生回忆,当时父亲坐诊的孙泰和,位于如今的庆春路一带,老城中心,每日都是人来人往,满屋子的人候诊抓药。到了夏天时会更热闹,因为孙泰和那时就已有做公益,施赠防中暑药,门口贴一个告示,路过的行人即可上门在柜台随意自取。而且自黄梅季开始,在堂内免费供应中药保健茶水,因而在城内口碑很好。

   “孙泰和的大小和规模都和现在高银街上的万承志堂差不多,进门就是药房,里面是诊室,父亲一人在内坐诊,旁边椅子上坐满了来求诊的人,一直排到店门口,一是因为父亲确实名望高,二是他看病特别慢,三是他连固定诊费都不收,只在桌上摆一个盒子,富者多付,穷者少付,大病多付,小病少付。”

    张瓞安回忆说,父亲一上午看20个号子,但这20个号子常常要看到下午两点才看完,连午饭也没有时间吃。“在父亲看来,医生是提供专业服务的,要倾听,让病人先说,让他尽量地说,一个病人,至少得看15分钟。”

    张瓞安先生说,自己独立开方前,父亲叮嘱最多的一句是再普通不过的话——“看病一定要仔细,不要快,不要打断病人的话,尤其是病人来问诊时讲的第一句话,一定要注意听,因为这代表他最不舒服、最典型的症状。”

 

 都市快报原文链接:http://hzdaily.hangzhou.com.cn/dskb/html/2013-11/29/content_1627239.htm

 杭州19楼原文链接:http://www.19lou.com/forum-289-thread-6171385676680934-1-1.html